5月16日,中国科学人文论坛第154场主题报告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举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星系宇宙学部主任科学家、中国三十米望远镜项目科学家毛淑德,应邀作了题为《系外行星、系外生命和三十米望远镜》的报告。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主持论坛。
报告中,毛淑德主要介绍了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天文学特色以及热门领域,然后讨论了系外行星的发现、是否有系外生命存在以及天文学家怎么研究等问题。 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毛淑德指出,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并以太阳系和银河系为例,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尺度与大小。天文学的一个特色即天文学是一个观测和发现的学科,以现象学为主导。纵观天文学方面获得的诺贝尔奖,8个中有6个是观测上面的发现,包括最近的4个诺贝尔奖,所以做天文学必须有很大的设备或者有特色的小型设备,毛淑德如是说。400年前,望远镜的发明给人类带来根本革命,如今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又面临着新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系外行星等方面。
毛老师又着重讲解了有关系外行星的研究。他首先讲解了行星的形成理论——从尘埃到超级地球。行星的形成都是由一个纳米级尘埃开始,许多纳米尘埃不断地碰撞形成成更大尘埃的颗粒,这些颗粒不断地碰撞形成了多数目的星级盘,星级盘进一步碰撞就形成了行星胚胎,然后行星产生了。他简单介绍了发现系外行星的5种方法:视向速度法、凌星法、微引力透境、直接成像法和天体测量法,并对这几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比较。
接着,毛淑德讲起了人人好奇的科幻。有多少人相信外星人存在?一个问题引起了场下同学的纷纷举手赞同,现场气氛有些热烈。生命是什么?他说:“生命有复杂性,还有自我适应能力等。”我们怎么去找系外生命?天文学家不能口说无凭,而是需要寻找到适合生命生存的物质,例如氧气、水的标记物。他从温度、水、大气的化学成分等方面阐述了生命存在的条件。而寻找这些标记物,必须使用高分辨率的望远镜。在对比了国内外望远镜的发展现状后,他指出,我国的望远镜发展跟国际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才能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之后,他着重介绍了我们国家正在参与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三十米望远镜(TMT)的研发,并介绍了参与该项研究的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的工作和贡献。
讲座以一个影片结尾,毛淑德感慨道:“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人类极端的渺小。从宇宙开始到现在,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也应该有同一个梦想!”
报告结束后,毛淑德认真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望远镜、虫洞、三星系统中是否存在系外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问题,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在座同学的阵阵掌声。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创办于2003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论坛邀集中国高层领导、外国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就人们共同关心的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致力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致力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
毛淑德,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获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以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就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06年起担任天体物理中心教授。2009年入选第二批“千人计划”,2010年正式全时回国工作。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星系宇宙学部主任科学家、中国三十米望远镜项目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引力透镜、星系动力学和系外行星寻找。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第154场报告会
【中新社】天文学家毛淑德作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